新闻中心
每一位客户都是我们的核心财富
行业动态云信公告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云信公告

从居委会大叔成为技术讲师?测试人的生存指南

来源:原创    时间:2018-01-08    浏览:5396 次

blob.png

想想自己做软件测试时间也不短了,无论是技术还是商业问题也算起起伏伏好多次了。

回想这8年发生和经历过的事情,真的就好像做梦一样。我非常想回到刚入行的时候,那么的单纯,愿意去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

而现在已经看到了太多“丑陋”的东西,也许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社会,这就是所谓的现实。

其实现在还有很多人是通过我朋友圈来了解“八卦和真相”。不过对于大部分的人而言是没有感知的,他们意识不到,只是活在美好的鸡汤和一成不变的工作生活中,我其实非常羡慕这样的生活和工作,可惜一切已经回不去了。

初入行业

刚毕业的时候我对测试是没有概念的,换句话说吧,我并不认为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工种。

在学校里毕竟被灌输的思想就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就是要做开发的,如果找不到工作那就去街道委员会里面拿拿补助就可以了。

当然开始我是不信的,但事实证明的确是真的,我收到了居委会大妈的电话,说他们缺少年轻的活力,需要我去帮助整理文件,就这样我一边继续找工作一边成为了居委会的一名“大叔”。

正式找到的第一份与所谓的计算机相关的工作是在盛大的一个子公司,当时听到盛大的名字还是非常激动的。

面试通过之后被告知要实习3个月,工作内容是网站编辑,我自然是屁颠屁颠的接了 offer,朝着光明的未来迈进。俗话说的好,事与愿违,事实总是残酷和露骨的。

我作为一个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的理科生就这样做了两个月的网站数据录入,WTF??总觉得哪里不对呢?我不是应该在写代码的吗?时间过的很快,3个月就这样过去了。

在转正的前一天晚上我激动的睡不着觉,虽说我并没有做我向往的程序员工作,但我进入了的可是盛大的子公司啊,对在上海的我而言其实内心已经非常满足了。

但第二天老板和我们说的话算是给刚踏上社会的我狠狠一个耳光。虽说从现在去看老板其实就是在忽悠我们,但当时我还是很相信大家所说的一切的。

结果就是因为公司团队调整,当初和我一批进去的将近20名应届生一个都没有留下来。

就这样,我的梦想在24小时不到的时间就破灭了,无法面对家里的长辈,也无法面对之前已经吹过牛的小伙伴们。

是的,毕业的时候没有找到正式的工作已经是说明能力不足了,现在倒好,毕业之后3个月依然还是无业状态。

blob.png

创业公司之旅

在我那个时代,那个一毕业就碰见金融危机,老师和家长都危言耸听的时代,谁都想着毕业能够进入一家大点的企业,进入创业公司就和判了死缓一样令人无法透气。是的,我就被判了死缓。

从盛大“失业”之后,我机缘巧合的进入了一家在上海紫竹园区的创业企业。一个10个人不到其貌不扬的小企业,不过这家企业的确也对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8年过去的今天我依然心存感激,这些可能是我在大公司无法体会到的。

测试这个岗位好像天生就不被别人喜欢,就好像比其他岗位低很多个档次。当初同样和我入职的开发一个月在8k左右,我一个月是1200的收入。

当然能有公司收留我已经是万幸了,我并没有太去在意薪资上的差异。在开始半年的时间里,我不停地受到来自开发同学的不屑,甚至我们 CTO 直接和我说我不适合做测试。

当时我想了好久自己是不是的确不合适,是不是试用期都过不了,但所幸没有什么退路也就熬过去了。

企业里我合作最开心的一名开发是在 GCJ 上很有名的一位中国人,与他合作将近一年半的时间是让我学习提升最多的时期。

他并未真正教会我什么实际的技术(当然是因为我太笨了),但他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几点,而这些观念对我之后的成长可谓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他是一名真正的 Geeker,懂得健身,懂得玩游戏,懂得写外挂,真正的热爱 Coding。我们 TeamBuilding 的时候,他永远都在 tc(TopCoder)。

最关键的是不存在什么复杂的尔虞我诈,与他工作的一年半是最轻松的时期,喜怒哀乐都直来直去,非常难得。

这名真正的 Geeker 让我认识到世界顶级(是的,是世界,他在 GCJ 上面的成绩毫无疑问是顶级程序员)程序员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让我知道真正的顶级程序员应该有的样子是什么。

他让我明白他并不是什么都懂,但他身体力行的告诉了我不懂并不可怕,懂得怎么使用搜索引擎才是最关键的。

他让我明白人与人之间是真正存在天赋上的差距的,我曾经和他说也许我再怎么努力,无论过了多少年我都无法赶上他的脚步,但至少他让我明白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是有着无法打破的屏障的。

在刚入行的时候,能认识这样一位真正的 topcoder,让我真正认识到自己能力上的差距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我这辈子,可能下辈子都无法达到他这样的技术能力,但至少我想在我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去接近他。

虽然我不知道我应该怎么做,也不知道过程是怎么样的,但在遥不可及的远方有这样目标和榜样站着已是再好不过的了。

随着公司的壮大,我也面临着和很多人一样组建团队,做测试自动化等等问题。

但在这样一家创业公司,抬头望去只有我一个测试的情况下,自己也是很绝望的。

幸好公司里还有一名曾经在微软做测试开发的开发人员给我普及了很多测试相关的知识。

他的技术能力就用我现在的认知来看也是数一数二的,但同时也是一名社交好手(也许他自己不那么认为),也很懂得人脉管理和体验各种新事物。

在当时,我一直很向往的是成为他这样的人,紧跟时代潮流,同时又有很优质的人脉圈子。结合我在创业公司接下来所面对的问题,我最终选择了一条路——走出企业,开始接触桃花源外的世界。

转折

2011 年某个阳光明媚的双休日,我站在田林路某个路口,望着眼前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我只有一个想法——世界那么大,我是一个很渺小的存在,我是 nobody,我又应该做点什么呢?

当时互联网在帝都的活动就应该很多了,但我又不能经常来回于上海与北京(路费都出不起)。

最终我还是想到了一个办法,既然上海没有什么我满意的活动,那我就自己发起一个,这才有了当时的“移动测试会”这样一个活动。活动还是很顺利的,第一次来了6个人,慢慢的到后来就稳定在了50人左右。

在这个过程中如我所愿的,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也间接的锻炼了小范围分享技术的能力,更多的是我自己的观点第一次走出公司与大家去碰撞,这些都是非常难得的。

当时并没有什么在线教育平台,只不过部分社区会通过 QQ 群做一些免费的公开课分享。基于我想和更多的人交流沟通的基础,我自然是接受了一些社区的邀请。

免费的公开课总能吸引比较多的人来参与,也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大批量写 PPT 和做演讲,不过质量并不高,仅仅是为了应付分享而准备。

现在回想起来并没有太多的意识觉得做这些是一种积累,也没有想到未来某一天这些积累能够给我带来那么大的影响,甚至会有收入。

直到 2012 年的某一天,我记得很清楚。我刚吃完午饭,一个未知号码来电。大意是他们是一家中介企业,本来给 A 企业做技术内训的老师临时出差了,问我能不能顶个包。

通话结束之后我基本上认识到两件事情:

第一,我是一个顶包的,而且顶的还是行业里我觉得比较虚的一个人的包。

第二,那位老师的报价在15k/天。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我所在的行业还有这样一笔生意,并且一天都比我一个月赚的多。不过这个单子最后还是因为我能力不够没有做成(顶包都顶不动,太失败了)。

早年间我和 GDG(Google Developer Group)有比较多的交集,也在上海为 GDG 免费分享过测试相关的技术。

基于这个原因,当时也有一些学校的学生会(东华,上理,上大,同济等)找到我做一些免费的分享。

毕业几年后重回学校让我其实是非常感慨的,一方面是看到学生依旧那么的年轻有活力,我却已经过了或者说浪费了在学校里的青春。

另一方面给学生做分享真的和其他受众不同,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对技术纯粹的追求以及对就业的渴望。

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初心,时刻提醒自己无论碰见任何事情,要不忘初心,坚持自己要走的路。这些学生中至今还有很多和我关系很好,时常会交流现在碰见的问题以及未来的规划等。

直到我前往华东师范大学分享完了之后,出现了一些原本不在我计划的变化。

分享节结束之后我和当时在职做学术研究的一位老师一起吃了个午饭,互相了解之后我才知道对方原来是曾经在华为工作了十多年的老前辈。

同样的,她对我所做的一切有这样一个困惑,既然赚不到什么钱,为什么我还会持续做一些在线分享,包括用双休日的时间去一些学校做免费的分享等等。

当时我的回答是我希望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从业人员、学生去真正的了解测试是什么,真正的去一起成长和学习。

那位老师听完立即给出了一个建议——她认为达到我的目标,投入产出比比较高的手段是出一本书。

我随即马上就自我否定了这个建议,因为满打满算我工作也就3年的时间,更何况其中两年多我都没有接触过任何代码的工作,加上我从小写800字作文都很困难,这一切的一切让我直接就打了退堂鼓。她让我回去好好规划一下。

人嘛,在年轻的时候不折腾,不用等到老了就会后悔,我现在已经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回过头去想想自己,的确是年少轻狂,而且不是一点点的狂。仅凭着3年多的从业经验就开始了写书的规划。

《大话移动 App 测试》在2014年的7月份正式出版,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所以我在书中并没有过多的去描述移动互联网测试的技术,取而代之的是关于行业现状的描绘以及测试理念的阐述。

这使得我对这本书的定位其实并不是一本技术书籍,里面的技术可能现在已经过时了,但所阐述的思想却永远适用。书出版之后被问的最多的几个问题无外乎这样几个:

· 写书赚钱吗?

· 写书是不是很难?

· 感叹太牛逼了,竟然能写书

 我真的建议每个人都去亲身体验下写书的过程,就好像我建议很多技术人员养成自我总结落到文字一样。

你写一篇博客或者技术文章就如同你在做一个项目的 Demo,而写一本书就好像你需要去真正的做一个落地的项目,这两者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书赚钱吗?一般书籍给作者的大概总额度的8%(税后),互联网技术书籍一般销量是不高的,你们觉得赚钱吗?

真的踏踏实实的去写书起码也要一年的时间,这一年时间我做点啥应该都比这点收入高吧。

其次写书是不是很难,就如我之前说的,我并不觉得写一篇文章很难,但我觉得写一本书很难。越是临近结束越是对灵魂的煎熬(当然,对我是这样)。

最后不得不提一句的是,就现在这个时代,谁想出书都可以出,没有什么厉害不厉害的问题。

只不过问题在于你是不是用心去写了。就互联网行业而言,无论是“著”还是“编著”,抄袭各种网站博客或者开源文档的案例也不在少数了,然而广大读者并没有分辨原创和抄袭的能力。

所以在这个时代其实机会非常多,只要你愿意努力去做,大家都会给予你最大的支持,最后就看你自己是否对自己负责了。


变化

在出版前夕,一天晚上在新天地和一位测试转产品经理的朋友喝咖啡,虽说我喜欢咖啡,但大晚上还是很少喝。

这次的聚会主要是因为我庆祝他脱离苦海进入另外一片苦海,他倒是乐呵乐呵的说自己做测试好多年也非常迷茫,反而产品经理做的事情是自己喜欢的,听完我就特别为她高兴。

她问我有没有想过这本书卖的不好或者被喷的情况,我应该怎么应对。我说我是一个非常可观评价自己的人,自己几斤几两就做多少事情。

如果从技术和文笔角度来讲,这本书的确是有非常多的缺点的。但如果是从测试思维以及对行业客观的阐述来看的话,这本书就算过10年也依然是很真实的存在,只不过这个行业能看懂和明白的人还太少。

书的出版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多读者的问题,还有各种活动,沙龙,大会的演讲和企业内训的机会。

在那个时候我突然发现其实互联网行业并不是那么单纯的,只不过是我自己太单纯了。

我从来没有长远的去计划过要做什么,都是定了短期的目标,完成之后再去制定下一个,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

在经历几百场大大小小的活动和不同性质的企业内训之后,我发现我自己的想法也起了非常大的变化,我相信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自我的颠覆。

一个人如果要看到自己的成长,就必须会经历否定曾经的自己。

观点1:我在刚走出企业进入行业的时候说过,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个行业,去促进一个行业的发展。

随着自己深入这个行业,随着接触了更多在商业、资本上很资深的人之后,我越来越理解到自己的天真和无知。

我对自己当初的想法做了一个总结——盲目自大。虽然这对我来讲可能是一个情怀,对广大技术人员来讲是个不错的愿景。

但在我没有足够的大局观以及思想高度之前,我能改变的能影响的也只不过是一小部分人,我甚至无法去保证自己所传达所表述的东西对大众是不是正确的。

现在对我而言,我在努力的去接触资本,学习不同的思维看待问题,用人脉和视野去充实自己。等到自己足够强大之后再来谈自己的情怀。


观点2:小公司磨炼多面手,大公司磨炼政治斗争??

其实这个论点对于很多人来讲也没有错,但为什么我们会将这个理念先入为主呢,主要原因还是现在互联网发达了,很多时候我们道听途说得到的思想和理念就会让我们觉得非常真实。

但事实证明,只要有人就会有政治斗争,大公司和小公司最大的区别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平台差异。

就好像我们大家都是用 ABCD 工具来解决我们碰见的问题,但在大公司平台中的用户量、团队规模和产品复杂度,这些所带来的困难与我们在小企业中碰见的坑会是天壤之别。

其实做一份工作或者事业,认清楚自己产生的价值是最重要的。在我们拼命加班赶项目的今天,其实真正静下心来思考自己价值的时间越来越少。总结下来有这样几个:

1. 完成自己的 KPI

2. 帮助其他人完成 KPI

3. 帮助你的上级完成他的 KPI

4. 给团队或者企业带来直接利益

5. 正确的指出公司业务(技术)的战略方向

 解读下:

1. 大部分人能够完成,哪怕做的很不好,但至少在领导眼里还是属于完成的范畴,否则很多人早就失业了。属于基础中的基础。

2. 已经懂得了团队合作的本质。如果自己要做的事情涉及不到别人的 KPI,那么是无法合作的。

3. 懂得了晋升的本质。无论你上级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晋升最好的方式就是帮助他先晋升。

4. 能做到这点的已经是非常少数的人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肯定是愿意更重视能直接带来利益的团队或者个人。这类人在我看来已经突破了自己的工程师思维,也可以认为是被动颠覆了原本的工程师思维。

5. 这类人可能是公司的高层或者自己是公司的老板。除了上面4点以外,需要对行业甚至行业以外的发展有着更宏观的了解。 

其中的4和5几乎是很多工程师无法跨越的壁垒,这也是我在这些年和各个企业工程师交流下来之后的一个很大的感想。

一个人自己能经历的企业和项目毕竟有限,所以需要通过很多深入的交流才能够让自己了解到更多更全的信息。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建议大家走出自己所在的圈子,走出所在的企业,走出所在的行业多去交流的一个原因。

一切最终还是要看自己的定位,上面的解读基本上是基于大多数打工的人而言。但如果你在创业或者明白什么对自己是真正重要的,当你再去看这5点的时候你会有不同的见解。

编写代码是一门技术,沟通交流也是一门技术,抓住商业机会,切入圈子更是一门技术。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做深了都是有着非常多的门道在其中。在我看来,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真的就是全栈中的全栈,尽可能的同时从深度和广度去了解这一切,我们才可能走在大多数人的前面。